數位課綱
完整版課綱
選課版課綱
兼任
課程名稱
中國文化與華人社會D2  (107-1)
科目序號 / 代號
2215 / CDC5705
開課系所
共同教學中心
學制 / 班級
大學日間部5年1班
畢業班/非畢業班
非畢業班
必選修 / 學分數
選修 / 2
上課時段 / 地點
(一)78 / J215
授課語系
中文
Office Hour
n.a.
課程簡介
一、課程簡介 中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科技工藝精湛、文化光輝燦爛,數千年來已成為照亮東亞文明的明 燈。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中國領土東西南北跨距各逾五千公里,地形、氣候、植被,差異甚 大,各民族依其所居之地,與大自然磨合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不同風俗習慣、宗教信 仰、學術思想。中華大地上經歷數千年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衝突、調適、融合,匯集成光被四表、 萬古常新的中華文化。當今中國正當崛起之際,曾經是維繫中華文化正統的臺灣,如何乘風而起,智 慧因應,當乞靈於歷史。 二、課程目標 1.從中國歷史的演變脈絡中解析中國文化特色: 本課程之基礎先著重於「認知」,除了講授中國歷史的基本史識,以生活週遭習焉不察之文化風俗為引子,引起學習動機,再追溯其源始,敘述其演變脈絡,俾建立對中國歷史的正確認知。 2.訓練學生具有邏輯推理、批判反省的能力: 透過本課程的專題寫作,以知識為基礎,以時間為序列,以空間為基礎,訓練脈絡性思維能力,對中 國歷史的盛衰演變,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並學習經驗與教訓;從中國的崛起與鄰國的相處,培養國際 觀。 三、課程與SDGs之關聯 1.文字敘述 近年中國伴隨經濟的成長,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加,中國想扮演好大國的角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之 外,努力實踐聯合國揭櫫之SDGs項目。在本課程〈中國夢-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單元中,將會討 論分析中國近年對終結貧窮、優質教育、永續能源、經濟成長、基礎建設、節能減碳、海洋生態、陸 地生態、全球夥伴關係等議題所提出的對策與成效。 2.請勾選課程對應之SDGs項目,勾選數目不限,以作為課程審查參考資料之一: ■ SDG 1:終結貧窮 (No Poverty) □ SDG 2:終結飢餓 (Zero Hunger) □ 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SDG 4:優質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 SDG 5: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 SDG 6:潔淨水資源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 SDG 7:可負擔之永續能源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 SDG 8: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SDG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SDG 10:消弭不平等 (Reduced Inequalities) □ SDG 11:永續城鄉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SDG 12:負責任之生產消費循環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SDG 13:氣候變遷對策 (Climate Action) ■ SDG 14:海洋生態 (Life below Water) ■ SDG 15:陸域生態 (Life on Land) □ SDG 16:和平與正義制度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 SDG 17:全球夥伴關係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the Goals)
課程大綱
1.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 商周的封建政治,在實質上是一種地方分權政治體制,經歷春秋戰國的巨變,大國兼併小國,221B.C.崛起西方的強秦終於一統中國,建立中央集權政體。 春秋戰國,貴族凌夷,平民崛起,富國強兵是這時代統治者的主流價值,知識份子各得道術之一偏,即以之遊說各國君主,九流十家思想,如百花齊放;秦始皇一統天下,游士猶囂囂然侈言於秦廷,秦始皇34年,李建議斯焚書,私學而轉為官學。漢經文景黃老之治,四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政策方針重新釐定,漢武帝採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廣經學,儒家思想與價值觀,在歷代帝王提倡獎掖之下,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2.科舉制度 本單元試圖以中國人的政治思想、文化價值觀為視點,從歷代人才的選拔、任用、升遷、個人前途、家族利益等面向,討論科舉制度。科舉取士創於隋初,自宋以後才逐漸成為政府選才的主要方式,讀書人既因科舉制度成了「做官種子」,社會中也就衍生出一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新觀念與新的社會現象。明清為求考試公平,而發展出八股取式士的方法,明末遺老謂其危害之烈,實不亞於秦火,古今印證,應有啟發。 3.藝術世界與具體人生 中國畫的發展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畫形成了適於反映民族審美觀念的相對穩定的特點與完整的藝術體系。中國繪畫的觀賞方法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除認識物件外表的特徵之外,更注重認識其內在本質與神韻,並進一步通過對象表現作者的情思。畫家通過形象記憶,發揮想像,形成熔鑄作者品格與情操的胸中意象,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特有的審美習慣與意趣,高度重視藝術形象的氣韻與內涵,是中國畫藝術表現的出發點。中國畫以表現對象的不同,先後形成為三大體系:人物畫、山水畫與花鳥畫。三者之間互相滲透交融,不斷發展演進;由於佛教藝術的傳入,促進了道釋畫的發展,並進而影響到週邊國家的藝術發展與交流。 4.趨吉避凶與勸戒警訓 中國自宋代以後,出現大量的新教派。這些教派具有強烈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色彩,這些新道教所發展出來的勸善書,其內容大半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甚至是念頭,都會有因果報應,因此勸人行善事、存善念,戒惡事、去惡念。善書的流傳,將因果報應、立善積功等宗教觀念進一步深入民間,明代一朝尤為關鍵。在明代後期,佛教、儒家和道教三者合一的趨勢更加明顯,民間信仰色彩也益加強烈。 5.庶民的真實人生 中國中古以前,社會結構相對穩定,都市化程度尚淺,各行業專業分工,尚未群聚化,百姓生活相對的較單調與與受約束。都市性質的改變與商業性城鎮的增加,對都市生活產生幾方面的影響:首先,城市居民的活動不論在空間或時間上都擴大了,於是有生活方式的改變;其次,消費量的擴張,帶動物質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日常活動與商品經濟的關係日深。因為生活內容快速變化,流行風尚翻新,直接衝擊到官方所設定的生活規範與階層秩序,政府雖三令五申仍難禁止僭越。百姓生活的多樣化,從元雜劇,明清小說的取材,可反應庶民的真實人生。 6.大國崛起的虛與實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已經不是教科書中八股的勵志文句。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已然進入大國博奕的棋局,中國自己如何的為自己在合縱連橫的國際局勢中找到著力點,而不至引來列強的猜忌,正考驗著中國的領導人。G2的議題,在終國領導人的看法,基本上是個偽命題。中國要與沿邊十餘國敦親睦鄰,要面對十三億人口所衍生出的諸多問題,GDP尚屬後段班的中國,韜光養晦、高唱和諧,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基本能力或先修課程